发布日期:2008-11-20 10:53
![]() 0803藏书票 姬炤华 绘制 摘要 为贵妇设计一个加了皮草花饰的柏金包,和为非洲穷民设计一个省力方便的滚动水桶,何者更能显现设计的价值?讽刺的是,世界上百分之九十的设计师,不论专长是建筑、工业、时尚、科技或是纯广告,都是为世上那已享有各项善巧的百分之十人口,锦上添花。这所谓的百分之十,当然可能也包括幸运的你我。 人类今天很多司空见惯的物质文明,和另外那百分之九十的人基本没有什么关系。与此相对照的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种种伟大设计,已经逐渐被全球化和消费主义俘虏,设计师们在欢呼大众公司的甲壳虫汽车、可口可乐瓶、苹果iPod播放器等经典设计的同时,似乎也接受了只为能买得起的人设计的信条。 “设计有着社会功能,它的真正目的是改善人们的生活。”对于设计师们来说,改善哪些人群的生活,这是个问题。本辑《读库》的第一个专题,介绍的是历年来由不同国家的建筑师、工程师、教授、学生、社会企业共同参与的一项运动结果。运动的名称就叫做“Design for the Other 90%”(为其他的百分之九十设计)。展览的精神,是利用容易取得、成本低廉、考虑永续生态的材料,为改善基本生活需求而设计。主要类别有:住屋、食物、饮水、健康、能源、教育、交通等。 《衣食上拥有半个中国》是傅国涌先生的民国实业家的第二篇,主角是纺织大王和面粉大王荣氏兄弟。傅先生所写,并没有着重在一个白手起家的励志故事,他写的是一个“事业几满半天下”的经济王国的崩塌。 摄影师海波一次偶然看到一张旧照片,在照片的左上角写着:“留给未来 1973.5.20”。 “这个对我来说并不遥远的年代,我是如此的熟悉,甚至刻骨铭心。照片中那些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姑娘们现在在哪里?她们都在做什么?我产生了一个想法:让她们重新团聚,并让她们每个人都回到这张老照片的原来位置上,为她们再拍一次,让她们,让我自己,在一百二十五分之一秒中回到1973年。” 他从此开始了《他们》系列的拍摄。“这套图片作品是我近年来的工作结果,所拍摄的人物大多是我的朋友、我的父母及我自己。重新拍摄,甚至是严格按照过去老照片的样式拍摄(比如人物的排列必须按照当年的位置),并不仅仅是要表现出人与社会的变迁,时光的流逝,更重要的是我企图再现往日的时光,哪怕是在快门按动的瞬间。我迷恋芬芳的时间。” “图片是对失去的时间的固执复制,”他说,“这种不讲“摄影技术”,不讲“审美趣味”,不用动脑筋的直接表达方式,是我今天喜欢的。” 何伟先生又来了,他这次写的是在中国学车和开车的故事。在北京的外国人常对他说:“我简直不敢相信你在这里还能开车。”但不自己开车又有什么办法呢? “课程结束那天,一名学员求我让他开我租来的车回练车场,以便有更多练习机会。我一时头脑发热,竟答应了,结果这七英里的路程成为我在中国最惊险的一段。两次我得冲他大喊,才制止他闯盲弯;另一次,我得抓住方向盘才让他没有一头撞向另一辆车。他从不看后视镜,对路上任何活物都要鸣笛。相比之下,绝对摒弃转向灯简直就成了最微不足道的问题。只差一点点,他就撞上一台停着的拖拉机,或顶上水泥墙。我们最终到达练车场时,我都几乎要跪下来亲吻独木桥了。” 最终,他不仅能开车,还对我们的路况摸得门清: 中国人的鸣笛至少也有十种不同的含义。一个持续的“嘀——”意在引起注意;而“嘀、嘀”两声则表示愤怒;特别长的“嘀嘀嘀嘀——嘀嘀嘀嘀”说明此司机陷于交通堵塞,已经穷尽各种歪门邪道而不得脱身,现在只希望路上所有人都统统消失;而“嘀嘀嘀嘀——嘀嘀嘀嘀”的回答说明大家绝对没有消失的意思;有一种结结巴巴的“嘀”声表示恐慌;还有一种事后“嘀——”一般是新手,动作太慢;有一种简洁明了的“嘀”声是说,“我手还放在方向盘上面呢,随时都可能再来”。 汪家明老师所写的《那个时代的书装艺术》,所谓“那个时代”,就是鲁迅时代。在他看来,那是一个“大时代”,出版业的兴盛就是一个证明。艺术家、作家、学者的才情可以任意挥洒,迸发出惊人的创造能量。短短一二十年间,中国的创作和出版已经迫近世界潮头,各种流派、风格花样翻新,某些方面,比如漫画,据称达到当时世界顶尖水平。 导演凯文·史密斯是好莱坞的一朵奇葩。他用两万八千元拍出的《疯狂店员》,为米拉麦克斯带来一百倍的回报率。这部电影只有一个主场景,就是凯文打工的便利店。他靠片中太多太暴烈的脏话,成为“X世代的伍迪·艾伦”。他的趣味比较低俗恶俗庸俗,和美国广大的八○后保持高度一致——性、漫画和好莱坞大片。美国的青少年爱死这部电影了,他们通过努力使其获得一个极酷的头衔——全美录像带连锁店遭顾客偷窃最多的影片。 本辑藏书票由姬炤华先生绘制。 附录——海波摄影作品补遗 我关注一件作品存在的理由,喜欢自然而然,这也是我作品的出发点。根据我个人 的经验,一件作品越是难以确认,它有可能离艺术越近。我是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我有成长的年代留给我的印记, 这是必然的和无可避免的,每个人必须承认他的局限性。现在很多艺术家考虑最多的是使自己的作品做得更前卫、 更当代,这是必然的。但令我感到困惑的是,我自己判断一件作品的好、坏就是喜欢或者是不喜欢,没有“ 当代”“前卫”“古典”“学院”等等概念。一个名词不是衡量一件作品 成败的标尺。还有一种说法是让作品更有力量,如果需要的话,我更喜欢在作品中看不到的地方感受到它。 ——海波 海01 《他们》之中学时代 海02 《他们》系列之三 海03 《我是毛主席的红卫兵 》 海04 《友谊》 海05 《终身纪念》 海06 《四季》之春 海07 《四季》之夏 海08 《四季》之秋 海09 《四季》之冬 海10 《黄昏》之一 海11 《黄昏》之二 海12 《黄昏》之三 海13 《兰桥》 海14 《北方系列·迷雾》 海15 《北方系列·骑自行车的人》 海16 《北方系列·我的路》 海17 《北方系列·我的路》 海18 《北方系列》 海19 《北方系列》 海20 《北方系列》 海21 《北方系列》 海22 《北方系列》 海23 《北方系列 ·故事的结束》 |
2017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