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6-06-18 00:00
“未来的主人翁”,是我们当年筹划“读小库”时想到的主题词之一。后来没有采用,因为这是罗大佑先生一首歌的名字,有侵权之嫌。事实上读小库的读者、这些书的主人,就是未来的主人翁。每一位爸爸妈妈,甚至在小孩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憧憬孩子长大后是什么样子了。 我们的孩子,会拥有什么样的未来? 高科技的未来 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了。想想我们的祖先,宋朝的苏东坡和唐朝的李白,两个人虽然身处的时代相差几百年,但生活上却没有多大的差别。然而现在,每几十年、每十几年、每几年,就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记得2000年的时候,北京有机构做试验,看一个人能不能完全靠网络来生活。2016年,人们又在做试验,看一个人能不能脱离网络来生活。 看现在的小朋友,我们很难想象他长大之后,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他会过什么样的生活,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就来憧憬一下。 英特尔总裁前两年做的一个预测,可以成为我们对未来的展望。2015年,可穿戴式设备爆发,智能设备繁荣;2016年,互联网汽车和VR/AR应用爆发——相信大家对这些已经感同身受了。 我们继续往下看:2020年,无人驾驶汽车开始在马路上跑;2021年,机器人将在制造业、农业、零售业、服务业普及,第一位机器人药剂师诞生,眼前这个几岁大的孩子,他到十几岁的时候,身体出了什么状况,不是医生,而是机器人给他开药;2022年,这个世界上会分布着万亿部数量级的传感器,万物互联,互联网服装出现,3D打印的汽车会出现;2023年,旧式手机完全消失,人们会用上植入式手机,大数据取代人口普查,采用数字化身份证、联网眼镜和政府区块链收费打理生活,便携式超级计算机也会面世。 2024年,互联网接入将成为基本人权——这句话听着就很震撼,家用电器互联网流量超过人的通信流量,同时可以移植3D打印的肝脏——对那些抽烟喝酒的朋友来说这真是福音;到2025年,消费品将普及3D打印化,未来的商店里可能没有产品、工艺品,每家店铺都摆着3D打印机,还会出现人工智能审计师,全球汽车共享计划的里程也会超过私人汽车;到2026年,无人驾驶汽车数量增长,第一座五万人口级的城市将没有红绿灯,全部是互联网汽车,人工智能将加入公司的董事会;2027年,将实现区块链存储GDP。 他们只能预测到2027年,再往后的生活,大家已经想象不出了,但这就是我们的孩子们长到二三十岁时的世界,我们在有生之年也都可以看得到、经历得到。 我看过一个密密麻麻的图标,是未来万物互联的时代,最热门的行业、公司,也是我们的孩子们将要从事的工作。 未来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硬件方面包括芯片处理器、传感器、充电设备以及各类配件,软件方面则包括云平台、操作系统和配件通信方面的网络协议等等…… 电信服务商,第三方合作中的工业设计与顾问、标准化联盟、代工工厂、零售商、创业孵化器、众筹及投资机构与平台,平台层级的软件、全栈性能管理、开发者工具、分析工具、传感器分布网络、网络连接、信息安全、开源平台,人机交互中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3D打印、3D内容设计和发布,个人应用方面的可穿戴设备、运动健身、健康、娱乐应用、亲子、体育、玩具、关爱老人,家庭自动化、中心控制、家庭安全保卫防护、智能厨房、传感监测、服务机器人、宠物看护、智能花园、智能监测等智能家居,无人驾驶、无人机、太空探索等智能交通…… 企业应用级的医疗保健、零售、金融支付、智能办公室、现代农业、建筑施工,现代制造、能源工业、供应链、工业机器人、工业可穿戴设备等产业互联网…… 前两天,北京300路公交车的售票员要游行抗议——而不是罢工抗议,因为他们已经无工可罢。公交车改成自助刷卡,我们的售票员失业了。据说在西方也有国家准备立法,要给人类留一些工作岗位。等我们的孩子长大之后,属于他们的工作机会将越来越少,这些岗位将被人工智能、机器人所取代。 几年前,皮克斯公司拍过一部动画片《机器人总动员》(WALL·E),片中如此描绘人类的未来:每个人都养得白白胖胖,躺在无人驾驶车上一天天过日子,食物和信息都是配给好的,跟身边的人交流,都是通过屏幕来聊天,而不会扭头说一句话。 所谓的大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现在越来越厉害。我们上网购物,都会看到“猜你喜欢”的推送,帮你计算出你自己都还没发现、非常适合你的商品。 我们的下一代,未来谈恋爱的时候,想作弊可能也很方便。他们问一下电脑:我要跟对方说一句什么话,才能讨得对方的欢心?机器人会给他们支招,教给他们的那句话,肯定比自己动脑子想出来的要更动听、更管用、更易成功。可这是自己的真实感情吗?是我们在恋爱,还是机器人替我们谈恋爱? 未来——也许就是现在,我们所有的生活都处于计算之中,被数据化。我们愿意不愿意过这样的生活? 按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说,在这个时代,做父母的已经没必要那么紧张,不用再担心孩子们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我们这一代以及父辈、祖辈所经历的温饱方面的物质困窘、每天为生计奔波的压力和无奈,下一代不会再有了。然而更高层次的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难度却可能比我们还大。 我们的孩子们面临的是全球化的未来,他们要和全世界的人竞争,而资源和成就越来越集中在极少数人手里。我看六神磊磊提到过“金线”——金线之上,价值连城;金线之下,一文不值。我们的孩子可能就会这样,他们不用担心温饱问题,都会被养得白白胖胖的,所有东西都给配好,推送的东西都让你非常舒服。但是,不知道他们是否有勇气迎接这种挑战:让自己成为金线之上的人,尽管难度越来越大。 这可能是新一代人面临的全新压力。 人文的另一翼 人类文明的两翼,一个是科学,一个是人文。 我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艺术教育、审美教育的重要性,遗憾的是,我们这代人自幼接受的艺术教育太少。人们跑到国外,去美术馆、博物馆,涌到那些名画——比如《蒙娜丽莎》前面拍上几张照片就完了,很难有深沉的情感触动,以及深刻的理解。 ![]() 《书中有座美术馆》,这套书分为三册,《绘画展厅》、《印象派》和《原始艺术展厅》,特别好看。我们单看它的目录,作者打破时间与国别的藩篱,打通艺术史,用方便小朋友理解的概念将内容串联起来。比如《绘画展厅》的目录中是这样的关键词—— 天蓝,太阳,月亮,男人,女人,爱情,出生,孩子,游戏,学习,自由,死亡,生之愉悦,户外,室内,明星,美人,大鼻子,放贷者,饥饿,呐喊,战争,缺席,天使,僵尸,眼泪,微笑,马戏团,月光小丑,一个梦,虚无,暴风雪,节奏,芭蕾舞裙,繁复衣饰,裘皮,一只猫,三只猫,寒冬中的喜鹊,夏天,一束紫罗兰,色彩的炸裂,红色,黑色,画家 再看《印象派展厅》的目录设计—— ![]() 和同事分享这套书的时候,我说这套书不仅仅是里面选的美术作品好看,它的文字也非常棒。我们的小伙伴说:文字好,那你就念一下。 ![]() 当时我的电脑正好翻到了这一页,就随机为大家念了上面的文字: 荷兰春日的熹微阳光漫射而下,一个女人正读着信。 她孤独一人伫立于窗前,完全沉浸其中,就好像她已经飞离原地,来到遥远缥缈的别处,那里有写信人依偎身旁。 她想念的那个人是自己的丈夫,腹中胎儿的父亲吗? 我们也许可以猜想:墙上挂着的那幅地图暗示写信人已远航,这把空椅子正等待着那个缺席的人。 说到刻画人物内心,世间难寻第二个维米尔。他借助于简洁洗练的人物造型和高度精确的笔触,用柔和的浅蓝色光线静静笼罩着这位年轻女子,让每位观画人能直接感受到她此刻的内心活动。 荷兰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1632–1675),也称“德尔福特的维米尔”,于1662年至1665年之间完成了这幅小油画《读信的蓝衣女子》。关于他,我们了解的全部不过是三个日期,他的出生日期、结婚日期以及去世日期。去世后他留下了十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以及三十多幅画,其中大部分都是传世佳作。 我的运气真是好极了。第二天,一位老先生来读库办公室串门,正好说到维米尔。凭着这些现炒现卖的知识,我才显得不那么无知,还能和人家搭上话。 老先生是梁思成的孙子梁鉴老师,六十岁了。他在纽约,和女儿一起,看到大都会博物馆旁边有一家规模较小的美术馆,门口排着很长的队。一问,才知道正在办维米尔的画展。他和女儿就找地方停车,然后走过来一看,大街上排的队更长了。每人还要买二十美元的门票。好不容易进了展厅,发现里面的队伍更长。这次展览,是这家美术馆把他们自己的收藏,再借来全球其他博物馆和美术馆的维米尔画作。维米尔的精华作品全集中到一起了,所以吸引了全世界的维米尔迷,他们不远万里,乘坐各种交通工具来到纽约,来到美术馆,徜徉在一幅幅画的前面。 听梁鉴老师说完,我很感慨:未来,我们的下一代,有没有人为一个画展、一幅画,飞到一个国家、飞到一个城市,而不仅仅是购物? 这是他们这代人应该过上的生活。 ![]() 这本书叫《时间岛之旅》,高大的树木中间有一头恐龙。这本书的作者非常替这些树鸣不平,我们都太喜欢恐龙了,没有人留意过恐龙周围的那些植物,所以他与意大利的植物学家联合创作了这本书,长时间来一直为恐龙做陪衬的这些树木,成为这本书的主角。 ![]() ![]() ![]() 编这本书的时候,我想起前两年的一则社会新闻,北大古生物系,这个专业只有一个学生,所以那个女孩就特别痛苦——她不敢逃课,也没有办法拍毕业合影。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我很好奇,不知这个女生上古生物系,是被调剂过去的,还是她自己就愿意报考这个专业。 不知道未来的小朋友有没有这种好奇心,有没有这种热情来做这种研究。在座的爸爸妈妈们,愿意不愿意支持孩子去报考古生物系,还是更希望孩子去商学院和法学院就读? ![]() 再看另外一本书,《特洛伊的秘密》,讲特洛伊战争和相关的考古研究的。书里的历史故事以及特洛伊遗迹的考古史,就像侦探小说一样好看。有人愿意从事考古这个专业吗? ![]() ![]() ![]() ![]()
2015年,黄永玉先生去意大利,因为他的那本《从塞纳河到翡冷翠》出了意大利文版。黄先生这一年是九十岁,意大利文版译者的父亲是个昆虫学家,已经九十五岁,俩老头聊得特别高兴。第二天,这两个老头又见到了第三个老头——一位一百岁的考古学家,人家的九十九岁生日是在埃及的考古现场过的。 陪黄永玉先生去意大利的李辉老师跟我讲了这个故事。我就想,考古这个专业,至少从功利的角度来说,能够让人健康长寿。 古生物学、考古,真的是非常高端、甚至可以说是高贵的专业。我们的孩子们,将来有没有人愿意主动投身到这样的研究中去呢? 一个人的五个维度 再说一些虚头巴脑的概念。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每个人的人格由三个层次构成,底下一层是人类共通的基本属性,上面一层是他的个性——看起来很有科学依据的星座也包括在内。 中间一层,是文化属性。属于某个群体的共性,它并不显露,隐藏在你的血脉中,甚至连你自己都意识不到,并且说不清道不明的,但它是你生命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荷兰哲学家霍夫斯泰德做跨文化研究,他提出文化有五个维度,这些概念关乎国家、民族。但我想,它也可以具体到每个人身上。各位爸爸妈妈,不妨用这五个维度来考量你的孩子。 第一个维度,集体主义还是个人主义?不言而喻,我们中华民族倾向于集体主义,个人应该融入集体、服从集体。那么,我们想让下一代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第二个维度,权利距离,就是对权力分配不公的接受程度。世界上有很多的不公平,有些人生下来就是富二代,有些人则饥寒交迫,有的人吃一顿饭花的钱,是另一个人的一年劳动所得。分配不公、权力不公,有些民族能够平静地接受,认命;有的民族就不能接受这样的不公平。我们愿意我们的孩子们是听天由命式的吗? 第三个维度,规避不确定性。你愿意接受生活中的风险和意外?在规避不确定性这个维度,东方民族都是比较保守的。根据霍夫斯泰德的研究,东方有一个地方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较低,那就是香港。香港人真是历尽沧桑,面对各种风波,泰然处之。他举了一个例子:非典的时候,香港的护士医生抓阄决定去医院照顾病人,抓到的人淡淡说一句“手气不好”,然后奔赴医院,不用悲壮告别,也不用披红挂彩,有的人就牺牲在那里。 我们的爸爸妈妈,往往愿意让孩子过一帆风顺、平平安安的生活,最好一切都给你安排好,不要有什么波折和风险。很多学生刚刚毕业,父母就已经替他们把车和房子买好,把工作安排好。 真要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当然好,但这个时代已经不能为我们提供这种可能了,尤其是长时间的。 教我跨文化研究课程的老师生活在加拿大,她和我们分享在国外的生活经验。她的孩子满十八岁了,住在家里的地下室。她的西方同事就建议,你要向他收房租,因为他已经成年,必须要挣钱自立。她说,我的房子闲着也是闲着,我也不需要他的钱。同事便说:不是你需要,是你儿子需要。 她提到自己的邻居,只要一下雪,邻居的小孩就来敲门,提出可以替她铲雪,要收多少钱;甚至可以把铲雪的工作包一年,给个优惠价。那个年代报纸非常兴盛,很多小孩都靠送报挣零花钱。每个小孩要送十个订户,天刚蒙蒙亮,就穿上很厚的衣服,冒着寒风出门。我们的老师观察这些家庭,父母会在门口为小孩留一盏温暖的灯,等着孩子回来,但从没有哪个家长说“我替你去送”。我们的父母,是否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这样?假如你有很多很多钱,根本不需要小孩去送报铲雪,你也愿意让他具备这种能力吗? 第四个维度,追求成就还是注重培育。所谓成就,就是物质和权力方面的功成名就;所谓培育,就是生活质量和生活情趣。 第五个维度,长期取向还是短期取向。是勤俭持家,有钱都存起来给孩子用,还是为现在而活,预支未来? 我很佩服霍夫斯泰德五个维度的理论。想想我们的人生态度,都可以概括在这五个维度之内。你是服从群体还是听从自己?你是接受命运,还是去挑战命运?你是愿意去冒险,还是过更稳定的生活?你是享受生活,还是追求成就?你是为现在活,还是为未来活?就我们这代人以及我们的父辈祖辈来说,对这五个维度的回答,可以说是一目了然。但是我们有没有勇气、有没有信心,让我们的下一代有所改变? 信息不对称、效率不对称、智慧不对称——现在的孩子们长大后,这三种情况会越来越突出。那时每个人都能饱食终日,都能活得踏踏实实的,但是想要往上攀爬,真正创造价值,过更有尊严的生活,就会越来越吃力,难度越来越高。未来的主人翁,做好准备了吗?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一次心智编程的过程。希望通过阅读,能为小朋友提供这方面的帮助。 祝福未来的主人翁。 |
2017
2016